“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故事绘本”是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策划出版的一套旨在弘扬革命传统,助力少年儿童“五史”教育的主题读物。该书由党史专家张树军担任学术顾问,儿童文学作家、评论家李东华担任主编,高洪波、柳建伟、王宗仁、叶梅、徐剑等知名作家,以及张丽华、王烈、祁娇娜等知名画家组成创作团队,以绘本这种少年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讲述伟大精神,赓续红色血脉。
“本套系每本书都通过完整的故事、生动的情节,用小切口反映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并配以富有艺术感的图画,帮助小读者理解故事内容,厚植爱国爱党情怀。”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集团)有限公司总编辑姚磊介绍说,作为国内首套系统聚焦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少儿主题绘本,该书围绕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46种精神,以生动故事为少年儿童搭建理解历史、感悟精神、启迪未来的桥梁。该系列目前已出版30本,部分图书已入选“十四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增补项目、2023年中宣部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选题、2024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日前,长少社还与中国盲文出版社联合推出了该书系的盲文版。

部分分册图书。
赓续红色血脉是童书出版人的使命
“深入宣传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是我们赓续红色血脉的必然要求。在此背景下,策划这套‘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故事绘本’,正是童书出版人肩负的光荣使命。”在姚磊看来,百年奋斗锻造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形成了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精神谱系,“让少年儿童了解、赓续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不仅至关重要,更是刻不容缓”。
“精神谱系”具有高度概括性,如何让孩子们易于理解?“我们希望通过绘本这种亲切、生动、直观的形式,把宏大深邃的精神内涵转化为孩子们喜欢看、看得懂、能共鸣的故事。”姚磊介绍,打造这套书的初衷,就是以绘本解读精神,以精神滋养童心,让红色基因如春风化雨般融入孩子的内心,成为他们成长过程中的宝贵精神财富,陪伴他们成长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奋斗、肯吃苦的时代新人。
据了解,“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故事绘本”策划之初,在落地实施方面充满挑战。长少社攻坚克难,一方面,在与文字作者及画家沟通的过程中不断强调:虽然主题宏大,但切入点要小而精,“解读”必须准确,故事要有吸引力,人物塑造应立体鲜活。另一方面,在具体编创过程中,坚持从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出发,以绘本为载体,巧妙搭建历史长河与童真世界之间的桥梁:以少年儿童认知特点为基准设计叙事节奏,用充满童趣的审美视角解构宏大主题,在点滴故事中浸润红色基因,让党的光辉历程与精神密码化作滋养童心的精神养分。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为平衡历史的严肃性与儿童的趣味性,“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故事绘本”形成了专业、强大的编创团队,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原院务委员、研究员、中共党史和党史人物研究专家张树军担任该书顾问,儿童文学作家、评论家李东华担任主编,同时,创作队伍汇聚了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骏马奖获得者等知名作家,插画更有美术界名家绘制,为保证图书质量提供了坚实保障。
在编创过程中,作家、画家与编辑密切沟通,对图文内容进行多轮打磨。面对部分书稿中存在的主题性与可读性不够协调的问题,编辑团队迎难而上,反复打磨,通过精心调整情节与结构,适当融入幽默、夸张等表现手法,不仅提升了故事的生动性和趣味性,也增强了图画的视觉艺术效果,使其更加贴近儿童的审美心理。长少社严格执行“三审三校一读”制度,确保导向正确、史实准确、品质精良。此外,还在书中特别设置了背景导读与知识链接版块,帮助小读者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每一种伟大精神,厚植爱党爱国情怀。


把伟大精神融入孩子爱看的故事中
谈及“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故事绘本”的特色,姚磊认为,该书通过生动而又充满童趣的叙事,将抽象的精神转化为可感知的具象场景,在情感共鸣中降低理解门槛,活化红色记忆,让爱国主义情怀、集体意识等自然浸润童心。
两个叫三娃子和川伢子的少年,与他们的家人生活在湘南的香花岭,他们重要的生存基础和快乐来源是一头叫“小白”的驴子。红军经过时借走了小白,却没有按照承诺如期归还。为了讨回如此重要的财产,也出于一时意气,两个少年踏上了寻找之旅……这是该书系中表现长征精神的分册《香花岭的追随》讲述的故事。
“毛驴小白是这部作品的‘戏眼’。有了小白,作品的故事和人物命运都有了重要的依托。”《香花岭的追随》作者、茅盾文学奖获得者柳建伟在谈及创作经过时说,中国的农民历来重视家里大牲口的作用,对于这个农家而言,毛驴亦如是。小白夜里在家里磨豆浆出力不小,白天又要驮着豆腐去镇上卖了换钱,它丢了,对于这个家就是灭顶之灾。于是,一头毛驴引发的两个少年追随共产党的故事,就自然地发生了。
“给儿童读的作品,不能涉及太深刻的主题,儿童的心智和认知无法洞悉这些。但是,给儿童写的作品,又不能太简单,尽是写些人世的美好,对儿童也没什么好处。”柳建伟说,基于这些思考,书中在兼顾温暖、希望、童趣等内容的同时,设置了战争背景,既增加戏剧冲突的张力和可信性,也想用战争年代的故事,为少儿读者提供一些他们这个年龄段能理解的道理。“儿童读物易做难工。我在这部作品中,小心兼顾了多个方面。为孩子们写书,每个作者都要打起十二分精神!”柳建伟表示。
“用孩子们的视角来看世界,一切都会变得更加有趣。”中国散文学会会长叶梅是表现新时代北斗精神的分册《北斗星,亮晶晶》的作者,书中,她准确把握小读者的阅读心理,用小容量的绘本文本传递内涵丰富的新时代北斗精神。在她看来,北斗导航系统在孩子们的眼里是一颗颗串珠成链的星星,但这些星星的来历蕴含着“自主创新、开放融合、万众一心、追求卓越”的北斗精神,讲述北斗的故事就是彰显北斗精神,二者相融,还能与孩子们的梦想追求结合起来。
“用‘星星串’‘巨人眼’等可感的文学意象,可消解科技知识的晦涩感,让‘大国重器’既保持科学的严谨,又具备文学的感染力。”叶梅认为,无论面对哪个年龄段的青少年读者,要与他们平等对话,而不是居高临下地训导。同时要让知识性、趣味性和文学性融为一体,将科普知识与科学家的创新报国、勇于探索的精神融为一体,让带有科普意味的儿童文学具有与孩子们的心灵共情的温度。
在表现塞罕坝精神的分册《一棵树的骄傲》中,该书作者、《光明日报》高级编辑王国平选择了塞罕坝上一棵近200岁的功勋树作为故事的讲述者,视角独特。“就塞罕坝精神的阐释而言,这棵功勋树是最佳代言人。它有历史的纵深,也有现实的价值,有着强大的生命力。我就想着请它‘开口说话’,从历史深处缓缓走来,让现在的孩子‘听老爷爷讲那过去的事情’。”王国平说,写文章,主张“就简”,绘本的创作更应该朝“简”的方向努力,但这并不意味着就要削弱内在的力量。这个“简”,往往能实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一棵树在那里说话,简洁也有力量,让故事有了一个支点和落点。”
王国平说,自己有两个孩子,他们愿意多读几遍的绘本,大多是有趣的。因此,他在创作中会把自己设想成为一个孩子,问自己就这个主题,想听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又把自己设想成为一位老爷爷,把故事讲得具有真实感和厚重感。“林业上有一个说法,叫‘适地适树’,大致跟俗话‘到什么山唱什么歌’意思相同。给孩子写书,自然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想问题,尊重他们的心智、习惯和脾气。”王国平表示。


用鲜活图画拉近儿童与党史的距离
《鸭绿江北岸》的封面上,白茫茫的冰面、黑沉沉的水面,配合隐约可见的渡江场景画面,如同一把神秘的钥匙,悄然打开孩子了解抗美援朝那段波澜壮阔历史的大门;《南泥湾》中,文字部分描述了战士们开垦南泥湾的艰辛历程,图画部分则通过展示战士们挥舞锄头、播种粮食的场景,以及他们脸上洋溢的坚定与喜悦,与文字形成呼应;《山丹花开》的画面以土黄色和绿色为主色调,土黄色象征着太行山的广袤土地,绿色则代表着生机与希望,与故事中军民鱼水情、顽强奋斗的精神相契合……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故事绘本’用生动鲜活的图画拉近儿童与党史之间的距离,让伟大精神的内涵有了具象化、艺术化、儿童化的表达。”姚磊说,这套书在用文字讲好故事的同时,注重将宏大主题与多元美术风格相结合,实现美育与德育的深度融合,拓展红色主题的美学表达。
山东画院高级画师张丽华参与了《太行山上的誓言》《长在高山上》《萍萍的纺车》《金豆豆,银豆豆》等多个分册的图画创作。“出于对这些事件的兴趣与熟知,我画起来比较顺畅,故事发生地都是我曾经写生的地方。”张丽华说,画红色故事有许多可以参照的历史文献和照片,这一则给创作带来方便,二则也形成约束,令习惯于天马行空的思路不至胡来,必须令人信服地描绘出特定环境中的特定人物与事件。他尽力把人物放到故事中“造型”,在规定情节中以典型的动作来做该做的事。
“大量的文献研习阅读,结合写生素材,保证了我尽可能还原故事氛围,画出应有的画面感,让主角背后,也有特定历史场景中应该出现的人、发生的事。”张丽华认为,在绘本创作时,画家脑中要建立起文字之外的另一具体景象,主要人物是故事的“出梢”,他们背后的人和事才是故事的因与果。比如,在创作表现延安精神的《萍萍的纺车》时,有一个“动员会”场景,人物身后的军人家属有的在纳鞋底,有的在缠麻线,有的在捻线穗,有的在补军衣。萍萍家的窑洞中还贴着力群、古元等画家《丰衣足食》的版画年画。又如,在创作表现张思德精神的《长在高山上》时,书中远景有经过的抗战队伍,也有大生产的军民,是一派真实感人的生活场景。
“在画表现照金精神的《金豆豆,银豆豆》时,有几件前辈画家的木刻和年画为我提供了‘延安豆选’的画面,而我又正在为一个年画的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做培训,于是想到了‘唤醒’延安版画和年画,让其中的人物重新‘活’过来,再演示一遍当年‘豆选’的情景。”张丽华说,画风本身既是一种语言,也是一种内容,质朴的画面气象和情绪与照金人的“民主”精神气质是合二为一的。“一群不识字的农民用‘豆选’的方式衍生出了‘无记名投票’的特殊意义,将民主精神赋予了朴素的品质,今天读来,仍让人为之动容。”
在创作表现红旗渠精神的《太行山上的誓言》时,张丽华查到红旗渠建设特等模范张买江来自当时的林县小店公社,于是把“小店”画在了人物背景中。为了增加纪实感,他还参考照片将几个关键场景给予绘画性再现,包括登有《引漳入林动员令》的报纸、县委干部们带队奔赴工地、寒冬腊月里在悬崖上以帐篷安身等。“红旗渠值得永久铭记,那一代人用双手开出了一条世界罕见的‘人间天河’,至今想来仍让我潸然泪下。”张丽华表示,在绘画过程中,他也被不断激励、感染,“每完成一个故事,就接受一回精神的洗礼”。
“《红驹》是以小战士和马为切入点,将个体命运与集体历程编织在一起,巧妙地让遵义会议精神化作可触摸的情节与可感知的细节。”青年画家祁娇娜在谈及该绘本的图画创作时说,她采用中国画的朱砂来呈现“红驹”,考虑到儿童对色彩的高度敏感,这匹红马经过特意提炼,不仅是视觉上的鲜明符号,更凝结着我党的无畏勇气。此外,在构图和角色造型上也进行了夸张与拟人,以贴近儿童的阅读兴趣。如在小战士与红驹的互动中,红驹的眼神从最初的迷茫到欣喜,从见证苦难时的悲伤到最终望向远方时的坚定,让原本抽象的精神信念变得可感可知。小战士的着装变化也藏有深意,从布满补丁的旧衣,到后来换上整洁保暖的军装,这一细节既直观展现了红军曾经历的艰苦岁月,更清晰映照出遵义会议前后的转折与变迁——会议如明灯引路,让队伍在困境中寻得方向,不断前行。
精耕细作出精品,“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故事绘本”出版后,赢得广泛好评,也给国内少儿主题绘本的创作和出版带来了新的气象。姚磊表示,长少社后续还将开发数字绘本等衍生产品,以适应新时代的需求;在与中国盲文出版社合作出版盲文版的同时,考虑维吾尔语版等多语种版本的出版。此外,长少社还积极与幼儿园合作,让这套绘本成为幼儿园思政教育的重要读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