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内容的生产提供了便利,但也产生了技术滥用、虚假信息加剧等问题。9月1日起,四部委联合发布的《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以下简称《标识办法》)正式施行,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打上了“电子水印”,重点解决上述问题。那么,“电子水印”具体要怎么加?提供网络信息内容传播服务的媒体机构采取了哪些相关措施规范传播活动?就此,《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了封面传媒总编辑周琪。
厘清责任义务规范开展标识活动
《标识办法》从监管层面提出管理要求,明确生成合成内容制作传播各主体的责任义务,而同步推出的《网络安全技术 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方法》则以强制性国家标准形式制定实施,主要提出了强制执行部分的标识具体实施方式和操作方法,以更好地指导相关主体规范开展标识活动。
作为传媒行业AI技术应用的先锋,封面传媒当前在内容制作环节有较多的AI技术应用。“我们主要将AI技术应用于智能采编的摘要生成、评论生成等工具。”周琪介绍说,封面传媒还将AI技术应用于有全面AIGC内容创作的小封智作工具平台,以及客服问答小封机器人等产品。根据《标识办法》的要求以及标准解读会、标识办法推进会会议要求,封面传媒梳理了现有大模型对外产品,包含封面新闻—对话小封机器人、小封智作、风格化智能体产品的标识方案,并完成了对这些对话类产品的显式标识。
在《标识办法》中,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主要包括显式标识和隐式标识两种形式。显式标识是指在生成合成内容或者交互场景界面中添加的,以文字、声音、图形等方式呈现并可以被用户明显感知到的标识;隐式标识是指采取技术措施在生成合成内容文件数据中添加的,不易被用户明显感知到的标识。
“当前封面传媒主要使用文字生成的方式来辅助内容生产,极少涉及图片和视频的生产,使用显式标识的办法已经足够。”周琪表示,随着多模态技术更多的应用,未来封面传媒将会在生成的图片和视频中增加隐水印和数字指纹的技术,形成双标识体系。
明确要求与目标规范标识管控流程
《标识办法》提出,按照《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相关要求开展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活动的,应当符合《标识办法》相关要求。
“面临《标识办法》的施行,封面传媒优化了内部管理流程,加大了合规管理力度。”周琪表示,封面传媒不仅在生成内容中嵌入显式标识,而且对所有AI生成内容都进行人工二次审核,并实施“技术+人工”双审核机制,结合智媒审核云与人工复核,确保标识准确性与合规性,同时标明来源以确保内容可追溯。
鉴于封面传媒在技术开发中也使用了AI代码生成技术,因此在其管理上针对研发流程还补充了有关《AI辅助开发补充规范》的内容,要求所有AI生成代码必须添加注释标识,明确生成来源与版本信息。“我们建立了AI生成代码的专项审查流程,确保不会引入未知的安全漏洞。”周琪介绍,封面传媒要求在AI生成代码的应用中,可以利用AI辅助生成基础代码框架,而具体代码还是开发人员自己编写,以达到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提升研发效率。
制定管理制度规范管理体系
《标识办法》明确,互联网应用程序分发平台在应用程序上架或者上线审核时,应当要求互联网应用程序服务提供者说明是否提供人工智能生成合成服务,并核验其生成合成内容标识相关材料。
“封面传媒制定了内部管理制度,通过智媒审核云用内容选件的方式监测标识合规性,对未添加标识的内容自动拦截修正。”周琪介绍,针对内容标识的监督检查与未来机制完善,封面传媒构建了技术驱动与制度保障的管理体系。同时,还建立了考核机制与用户举报渠道,强化内部问责与外部监督。
周琪表示,未来,封面传媒将进一步提升“灵知”主流媒体算法能力,增强对生成内容、虚假内容的自动化审核及识别伪造标识的能力,降低人为容错率。同时,将通过培训提升员工规范执行能力,推动标识管理更加高效、严明。
作为内容生产与传播的核心枢纽,媒体机构正面临技术合规与生态重构的双重挑战?!侗晔栋旆ā返氖┬薪贫教寤笰I应用从生成到传播各环节全流程安全管理,在源头阻断不良内容传播,打造可信人工智能行业应用,助力构建清朗网络空间。